MENU
组织架构
NEW VARIETIES
联系方式

地址:
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未来路南端

电话:
0371-65330981

研究方向与进展
当前位置: 首页 > 组织架构 > 所属课题 > 果树种质改良研究中心 > 桃遗传育种 > 研究方向与进展
查看全部课题

桃新品种选育研究历经3代人、60多年的研究,育成的桃品种适应性强,综合性状好,在主要桃产区得到大面积发展,其中,中油桃4号、8号、黄金蜜1号、春美等曾经是或依然是我国桃不同熟期的主栽品种;中桃9号、13号和中油桃15号、18号、20号等系列硬质(SH肉质)品种的育成,使我国桃品种的耐贮运性和货架期得到明显提升;抗蚜育种及基础研究得到国家自然基金连续资助,在国内外享有特色;设施栽培专用品种和成熟缓慢型耐贮运品种近来已列入育种目标。

方向一:果实质地研究。上世纪末,国内主栽桃品种多为成熟易软的溶质桃,果实采后损耗近30%,严重制约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。针对主栽桃品种果实成熟易软、采后损耗严重的突出问题,开展了桃果实成熟软化机制研究、耐贮运种质创制及新品种培育。通过近30年持续不断地努力,我们明晰了生长素和乙烯调控桃果实成熟软化的分子机制,首次发掘了桃果实SH新基因,拓宽了SH桃育种遗传背景,建立了高效SH桃育种技术体系,获得SH桃育种新种质29份,培育出系列早中熟SH桃新品种,优化了桃品种结构。近些年来,随着耐贮运育种代数的增加,近年来我们先后推出纯色桃新品种中桃白玉和中桃金玉系列,优质耐贮运中油桃36号等新品种,颇受市场认可。近年来我们从品种资源中挖掘出一种慢溶质型桃,果实具有极佳的留树期,完熟后柔软多汁,且具备浓郁香气,因此,接下来慢溶型高香桃新品种培育也已列入研究目标。

方向二:抗蚜研究。桃蚜是桃树春季最严重的害虫之一,产业危害严重。课题组围绕桃树抗蚜调控与遗传改良,开展了抗蚜材料筛选鉴定,抗蚜调控机制解析,抗蚜品种遗传改良和抗蚜品种配套植保措施开发等系统性研究工作。首次报道具有强烈的趋避性桃蚜抗性的栽培种抗蚜材料,并开展遗传规律和抗性定位分析。通过遗传分析、基因定位和基于多组学手段的候选基因筛选,确定寿星桃抗性是NLR抗病基因控制。建立桃树抗蚜高效筛选体系,创制了一批具有推广前景的抗蚜优系。针对寿星桃抗性和栽培种抗性开发了分子标记,在本团队桃抗蚜育种过程中广泛使用,并实现了两类抗性的基因聚合。创制了一大批抗蚜优系,其中中蟠抗蚜1号于2023年通过河南省审定,是我国审定的第一个桃树抗蚜品种,中桃抗蚜1号、中桃抗蚜2号、中桃抗蚜3号、中桃抗蚜4号、中桃抗蚜5号和中油抗蚜1号共6个抗蚜品种已经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。

方向三:砧木研究。砧木良种化是果树栽培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,我所桃砧木育种始于1977年,早期育种目标主要是培育抗根结线虫、栽培适应性强的桃砧木。研究首先明确了危害我国桃产业的主要线虫种类为南方根结线虫,系统评价了桃属植物及近缘种对根结线虫的敏感性,筛选出一批抗性种质。上世纪90年代将细菌性根癌病列为砧木育种目标,建立了根癌粉活体接种、病原菌悬浮液枝干接种和叶圆片离体接种评价技术体系,筛选出4个高抗根癌病的株系。进入21世纪,将抗再植障碍、抗线虫、抗逆等综合抗性以及易繁殖、省力化等列入育种目标,开始了综合抗性砧木品种的培育,2014年种子繁殖的抗重茬砧木品种中桃砧1号通过省级审定。近些年,通过种间杂交将红叶性状与抗性结合,已获得一批高抗根结线虫和细菌性根癌病、抗重茬的红叶综合抗性砧木优系。目前正在对这些优系的栽培适应性、接穗亲和性和砧穗互作等方面进行研究。

方向四:桃栽培生理与技术研究。除了对育成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进行试验研究外,针对我国多数桃园盛果期后郁闭严重、产量与品质矛盾突出、果园劳作环境差等突出问题,研究集成国内外桃栽培技术研究最新成果,提出了以行间生草、行内覆盖,小角度、高冠整形,长梢修剪,立体结果为特色的“高优省”栽培新模式。其中关键技术环节“半直立多主无侧高光效树形整形方式”授权国家发明专利。设施栽培技术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,课题组对设施内桃、油桃栽培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,建立了适合我国中北部地区生态气候条件的高效速成桃、油桃设施栽培技术模式,并得到广泛推广,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,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贰等奖。接下来将围绕水分生理与控水栽培技术重点攻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