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NU
新闻中心
NEW VARIETIES
联系方式
媒体报道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媒体报道

【人民政协报】王力荣:筑梦“桃花源”

来源:《人民政协报》(2022年05月10日 第 8 版) 作者:王有强 靳燕 2022-05-23 09:26:36 浏览量:

微信图片_20220523092128.jpg

王力荣简介:

河南省政协委员,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副所长,国家果树种质郑州桃圃负责人,国家园艺种质资源库负责人,农业农村部果树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,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,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。

阳春三月,正是桃花开得最好的时节,隐忍了一个冬天的热情,此时得到尽情释放。

灼灼桃花中,一个“全副武装”的身影在为授粉忙碌着。“我对桃花过敏,只能包严实点。”王力荣的过敏,要从10多年前的一次下乡调研说起。“那天是三八妇女节,外面特别冷,但大棚里温度高、湿度高、花粉浓度高,进入大棚时一股热气扑面而来,眼睛瞬间就红肿起来。”自那以后,王力荣就落下了桃花过敏的职业病。

先吃过敏药,再下地调查。“我们培育了那么多好品种,不去看看多可惜!”为了心中的那片“桃花源”,王力荣早已习惯了与病痛和解,将专注与热情都倾注在了收集资源与遗传育种上。

为“野孩子”安家

桃,起源于中国,适应性强,生长区域广。正因如此,要想收集齐全桃的品种,难度极大。

在桃子的发源地图上,地处高海拔地区的西藏榜上有名。沿着雅鲁藏布江,从日喀则经318国道,到林芝,再到云南香格里拉,对王力荣来说,这是一条桃种质资源的“宝藏线”。

“林芝桃种质资源非常丰富,有的就长在冰川附近几百米,人已经被冻得哆哆嗦嗦,但当地的桃树照样开花、结果。而且,越往山沟沟里走,种质越丰富、越稀有,那场景,令人震撼。”王力荣说,林芝桃树直径从50厘米到2米不等,高度可达十多米,她见过最粗壮的一棵光核桃树,树龄有七八百年。

然而,“寻宝”路却并不好走——除了要克服高原反应,还要应对险恶的山路和极端天气。王力荣说,早期为了省钱,团队租了一辆面包车开进西藏。穿行老虎嘴时,万丈深渊就在身侧。“车子在路上抛锚,我们原地等了一天,一个人影都没有,只能冒险让车顺着大坡道溜下去,这才成功打火。真的是太危险了!”王力荣音调不自觉提高了几度,记忆深处的惊魂之旅再次被唤醒。

惊险过后,便是惊喜。“光核桃是桃的‘活化石’。它们在西藏自然繁衍,靠种子繁殖后代,适应了西藏的高原环境,形成了大规模自然分布的多样化的多年生实生群体。”王力荣说,西藏是我国种质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,是很多种质资源工作者魂牵梦绕的地方,“西藏桃寿命可达100至1000年,具有较强的耐寒、耐旱等优良特性,是一个天然的多样性丰富的桃基因资源库。”

“我们平常吃的桃,桃核是皱皱巴巴,而光核桃顾名思义,就是桃核非常光滑。”王力荣随手从桌上拿起一本大部头的书,翻开里面的照片向记者解释,“你看,这种桃核表面光滑,多数核纹较少,因而得名光核桃。”

这本由王力荣主笔的《中国桃遗传资源》,足足八斤重,而30年的呕心沥血更是无法简单以数字来计量。“这里面的照片都是我们考察时自己拍的。”每一页,都在诉说着王力荣跋山涉水的艰辛。

王力荣将光核桃品种带回郑州进行全基因组测试,对其抗紫外线、耐低氧性等进行研究,同时与内地品种碧桃杂交,最终培育出了比樱树还要高大的桃树,绽放的桃花也毫不逊色。“我们培育出的观赏桃树可以像杨树那么高大,满树桃花盛开,美得令人窒息。”谈起自己一手培育出来的新品种,王力荣总是不吝溢美之词。

山一程,水一程。王力荣的脚步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,越来越多遗落在山间的“野孩子”被寻到,并带回郑州桃圃里安家。

2019年,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落户河南新乡,为河南种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。“如果说种业是农业的‘芯片’,那么种质资源就是种业的‘芯片’。”王力荣随即撰写了《建设国家园艺种质资源库,助力新乡成为种业硅谷》的提案,并在两会期间向参加小组讨论的相关领导汇报了这一想法:“河南省是园艺产业大省,国家园艺种质资源库落户河南,将与国家生物育种中心形成合力,共同打造中原种业航母,助力河南新乡成为中国种业硅谷。”

“省委、省政府相关领导对这个项目非常重视,经常开会协调对接情况,推进项目及早落地。”说着,王力荣拿起案桌上的《国家特色果树种质资源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》,“这是我们编写的,马上要报送给相关部门。”

从事选育工作30多年,发现桃种质资源1000多份,如今已年过五旬的王力荣依旧保持着热情。“我们每年还要去西藏考察,西藏光核桃树与其他树种之间的关系等仍有很多未知,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。”

“仙果”下凡

“我们是所里的‘大地主’。”王力荣开玩笑说。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的北面和南面,各有一块种植基地,其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就是桃圃:1400余份桃种质在这里保存管理,是世界上保存桃种质资源最多、类型最丰富的圃地。

乍一看,这处桃圃与普通桃园并无二致。为什么如此珍贵的种质,要通过如此“原始”的方式保存?

“我们常见的冷库保存种子,仅适用于有性繁殖的作物,如蔬菜类等。桃属于多年生无性繁殖水果,如果通过种子种植,性状很难保持,会出现‘一母生九子,九子各不同’的情况,所以在桃树上嫁接是最合适的保存方式。”王力荣介绍。

在我国既有的桃种质资源中,地方品种、野生资源占70%。但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,它们也是最容易消失的资源。不少珍贵的种质在野外已经难觅踪影,保存在这里的已成为“孤品”。在桃圃里,有几棵桃树“资历”最老,而它们的亲本,来自在西藏发现的一棵千年古桃树。

为了更好地保存和研究这些珍贵种质资源,科研工作者为每棵桃树都定制了“身份编码”和“专属档案”。

在桃圃搜集保存的众多资源中,有一份资源引起了王力荣的注意:地方品种“扁桃”,其具有果顶平、果实厚、果顶愈合好等优良性状,是不可多得的蟠桃品种改良的优异亲本。但是,该品种存在果实小、风味一般、耐贮运性差等问题。

“你看,这是我们拍的蟠桃照片。”照片上的蟠桃裂痕斑斑、个头很小。“蟠桃在我们传统文化中别具意义,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吃的仙果,多少人都想吃上这一口。”王力荣决定从育种入手,培育大家都能吃得上的蟠桃。

王力荣选择风味浓郁、肉质好的油桃地方品种“喀什黄肉李光”与“扁桃”形成杂交组合,以期获得风味好、外观好、耐贮运的后代。

“我们春天开始做杂交,夏天把桃核取出来做胚培养,10月份把试管苗移栽到温室里,来年4月份再移栽到室外定植。3年后,桃子挂枝头。”而这,只是一个开始。

王力荣说,挂果后需要连续观察三年,初选出来优株,再嫁接进行复选,并选择不同区域布点种植,考察各种气候的适应性。

“紧赶慢赶,没有12年是培育不出来一个新品种的。”然而,往往杂交一代并不能培育出理想的品种,仍需不断进行种质创新,多代反复杂交。与作物育种不同的是,果树无法通过南繁加代培育,只能依循四季更迭、时间流转,且果树占地面积大,生长周期长,此过程极为考验育种者的耐心。

桃子成熟时,王力荣需要一个一个去品尝。“每个夏天有上万株棵树要去调查,一天需要品尝上百个桃子,吃到肚子发胀、嘴巴发苦。”王力荣说,每棵单株至少需要考察三次,不同时期的桃子都要品尝,甜度、香气、硬度都要考量。

晴天一身汗,雨天一身泥,王力荣形容自己“比农民还农民”。经年累月,王力荣的舌尖变得极为敏感,可以吃出来每个品种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。而王力荣尝过桃的桃树已达几十万株,“群体大了,才能选出来好的,才能有所突破。”

30多年的努力,王力荣带领团队建立了蟠桃、油桃遗传多效性育种理论,聚合了15个优异种质亲本的基因资源,培育出“中油蟠5号”“中油蟠7号”“中油蟠9号”。这三个品种性状优势明显,更甜、更大、更美,一经推出就迅速成为爆款产品。王力荣说,“中蟠桃11号”和“中油蟠9号”成为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蟠桃品种和油蟠桃品种,满足了国人的“蟠桃梦”。

坚持的人生总会闪光。4月1日,2021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名单公布,由王力荣等主持完成的“蟠桃育种技术创新、新品种培育与应用”项目获得河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。

“老百姓认可的品种就是好品种”

2015年,在南疆开展土桃资源调查工作时,王力荣向艾尔肯推荐了中油蟠5号。2016年,艾尔肯在果园里同时种植和高接了中油蟠5号。2017年,桃子成形后,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。

“艾尔肯果园里的桃树结了怪桃,外面红红的,扁得像打馕店打的小馕,上面挂的灰还少。”这就是当地老乡第一次见到新品种油蟠桃的印象。

艾尔肯打趣地告诉工人:“这是高科技油蟠桃。”他让家人和朋友品尝,大家都很惊讶,都说比当地土桃还好吃。艾尔肯用测糖仪测得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%、17.5%,高的达到22%。艾尔肯把一些样品发给了广州水果代理商后,得到了高度认可。艾尔肯这才打心底里认识到自己种了高科技桃子。

实际上,王力荣带领种质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一直走在脱贫攻坚的前线。“我们拿感情换感情。”王力荣说,新疆的地方品种资源非常丰富,最初去考察收集种质资源时,并不被当地人接受理解。“我们把自己培育的品种送出去,帮助他们建大棚,进行技术指导。”一来二去,有了信任和感情,工作便很好开展了。

王力荣每年都会在新疆待一个月,既收集资源,又指导种植。如今,优质油蟠桃产业在南疆的绿洲里由小到大发展起来,调整了当地桃果类型结构,带动果农增收致富。

科技总能创造奇迹。王力荣还带领团队在西藏开展了“珠峰脚下种水果”计划。“我们在定日县多年空置温室大棚内引进种植内地的好品种,让藏区群众能够吃上新鲜水果。”

多年来,王力荣一直坚信最朴素的道理,“老百姓认可的品种就是好品种!”“原来一亩地只能赚三五千,现在我们培育出来的品种,收益没有低于一万块钱,甚至两万、三万的都有。”王力荣说,不少桃农自己在网上发帖,称赞我们培育的品种好,“说得情真意切,看着都想流眼泪。”

“所有的辛苦,都值了!”王力荣说,搞育种很艰辛,但能做出来的成绩能得到老百姓认可就是最大的嘉奖。

看着自己培育出来的品种被广泛种植,王力荣有喜也有忧。由于桃树属于无性繁殖,拿个枝条一嫁接就可以,导致知识产权难以保护。“我们所有的品种都有品种权,但是我们没有去打假。”王力荣说,如果强行保护,势必会伤害老百姓的感情;但不保护容易市场泛滥,最终损害的还是果农的利益。

“苗木企业无序推广新品种,同物异名、同名异物问题突出。”王力荣连续提交了《关于实施河南省水果产业绿色提质增效工程的提案》《关于促进黄河流域瓜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》等提案,建议加强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宣传,加强新品种授权制度监管执法力度,建立苗木推广追溯制,保证推向市场苗木身份证和市场准入证两证俱全,最大程度保护种植者利益。

青衿之志,白首方坚。年少时的王力荣在西北农学院填报志愿时,满心对世外桃源的美好向往,“感觉这是一份浪漫的事业”。理想与现实碰撞,王力荣也经历了不愿下地、不愿晒太阳的过程,“但做着做着,它已经融入生命里。”王力荣将培育的品种形容为“自家的孩子”,“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,得到社会的认可,就是有意义的事业!”

有感于《红楼梦》,王力荣将自己培育的观赏桃花取名“探春”“迎春”“报春”“惜春”等春字系列,并已绽放在祖国大江南北。

“春来遍是桃花水,不辨仙源何处寻。”桃花烂漫时,她在丛中笑……